SERVICE PHONE
13988889999发布时间:2025-11-13 04:23:02 点击量:
赣超联赛,江西城市足球,赣超赛程,赣超比分,赣超球队,赣超直播国足联动“班超”、家校举办联合赛、足球融入校园文化……北京市“校园足球主题月”期间,各中小学刮起“足球旋风”,陆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记者近日走访校园,看各类“班超”花式开赛,学生们在运动中释放活力,感受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
“加油!加油!”近日,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操场上,一场以“国安进校园”为主题的足球友谊赛上演。两队奔跑的队员中,都出现了北京国安俱乐部球员的身影。
“跟专业球员一起踢球太过瘾了!”比赛结束,五年级学生周稻满头大汗,一脸兴奋。“我还从球员脚下抢了个球呢!”周稻平时就是国安的粉丝,国安的比赛几乎是一场不落。新学期“班超”联赛,他与班级同学一路冲进了决赛。“在踢球的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在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班级也变得特别有凝聚力。”
学生张宇涵在比赛中积极拼抢,“梅开二度”。国安队友的点赞和鼓励让他对即将到来的“班超”决赛信心大增,“我将来也很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足球运动员。”
学校体育老师王占山说,该校的“班超”联赛10月启动,为了动员更多的孩子踏上绿茵场,老师们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该校在二年级特别安排了男生半场和女生半场比赛,让女孩子也奔跑起来;三年级至六年级的比赛中,该校要求每班至少有一名女生参赛上场。
挥洒汗水的同时,孩子们的身心都收获了成长。“身体素质的提升是最显著的。”王占山说,很多孩子反映,自己这学期生病少了,身体更棒了。
王占山特别留意过二年级一名女生,前几次上场时,这个女生几乎能哭满全场:被人抢了球会哭、摔倒了会哭、输了球也会哭。但是,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几次比赛的历练后,孩子变得坚韧起来,“虽然还是会摔倒,但摔倒了就爬起来再跑,和以前明显不一样。”
“班超”联赛衍生出来的足球文化活动更是将教育拓展到了赛场之外。王占山说,学校面向学生征集了助威海报,“班超”结束后,老师们正考虑着举办一场小型海报展览。
“国安进校园”活动中,学校聘请国安的部分教练、球员,担任该校的足球社会体育指导员。未来,专业球员进校指导有望成为足球课上的常态。
“我们将全力护航每一位孩子的绿茵梦想,继续以‘班超’联赛为基石,深化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让国安的拼搏精神在每一片班级赛场上延续,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足球、享受运动,在属于自己的绿茵场上放飞梦想!”副校长肖蕊说。
傍晚,昌平区未来科学城体育场,一场亲子足球赛蓄势待发。黄城根小学昌平学校的足球小将们在家长足球队的带领下,踏上绿茵场。六年级的学生穿上号码背心,和家长一起热身、进行传接球练习。
“脚弓推球,把握力度!”学生赵歧峰模仿着父亲的动作,成功将足球接到身前,再转身传回去。“漂亮!”父亲竖起大拇指,上前指导他调整好姿势,“注意保持平衡,盯准脚下的球。”
热身结束,学生和家长混合组队,两队球员在各自半场摆开阵型。清脆的哨响划破全场片刻的屏息,奔跑、传球、突破、射门……赛场上,大小队员配合默契。
“保持阵型!”“快传!跟上!”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孩子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家长们则一边配合一边鼓励:“好球!处理得漂亮!”“注意观察队友位置!”
终场哨响,平局。双方队员开心地互相击掌、拥抱。“和爸爸一起在赛场上冲锋、打配合,这感觉太酷啦。”赵歧峰自豪地介绍,他的父亲是学校六年级家长足球队的队长,“爸爸会在课余时间带我和同学到学校周边的运动场训练,帮助大家提升足球运动技能。希望我们在学校的比赛中也能取得好成绩。”
家校共育,是黄城根小学昌平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亮点。“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家校足球邀请赛和家校足球联赛。在此基础上,全校六个年级都建立了家长足球队,共140多名队员。他们是孩子最好的陪练员,也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助力者。”该校德育主任刘林洋说,在家校足球联赛中,家长代表队凭借沉稳的战术和丰富的经验,掌控场上节奏,学生代表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场上看似简单的停球、传球动作,都是大家刻苦训练的结果。家长们亲身示范,用陪伴和鼓励激发孩子们对足球的热情。”
最近,在黄城根小学教育集团“联盟杯”足球邀请赛上,黄城根小学昌平学校派出的6支队伍,从15所学校的48支球队中脱颖而出,斩获“4冠1亚1季”的亮眼成绩。“家长足球队也为这份成绩贡献了力量。”校长张彦祥介绍,这次“联盟杯”备赛期间,家长和老师一同负责足球队的训练,“这不仅是一场竞技较量,更增进了家校合作。”
包括各种比赛在内,更丰富的亲子足球“嘉年华”上演。黄城根小学昌平学校不仅在家校足球联赛中引入了男子足球、女子足球、“小组赛+淘汰赛”等赛制和形式,还运用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足球展示体验空间,邀请学生和家长参与互动游戏,增加足球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汉代壁画上的图案,你们看到了什么?”在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郭思宜化身讲解员,带领学生开启“足球博物馆”校本课程。教室前的电子屏上,展示了一幅汉代的人物画像石刻拓片,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定格在画像上,细细端详人物的姿态。
“石像上的人好像在踢球”,“他们围成圈儿、手舞足蹈的样子可真有意思”,“他们玩的球和我们现在的足球好像又不太一样”……学生们各有各的答案,郭思宜频频点头。
“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他们确实是在踢球——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足球,蹴鞠。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得到较大发展。”郭思宜走到屏幕前,用激光笔勾勒出画像上古人宽袖翻飞的身姿,为大家耐心讲解,“这就是汉代墓室门上描绘的场景,当时,古人常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蹴鞠表演。”
“足球博物馆”里的丰富知识,点燃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名男生主动提问:“古人玩蹴鞠不比赛射门吗?”
郭思宜进一步介绍:在汉代,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竞赛性蹴鞠,一般设有长方形的鞠场,运动方式酷似现代足球,参加者分为两队相互对抗、争踢一球,将球射入球门即可得分;另一种就是壁画中呈现的表演性蹴鞠,考验的是表演者的花式技巧,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动作,也是乐舞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就像我们正在开展的‘班超’,有比赛也有花式足球游戏,大家都能参与!”学生吴雨菲说,有趣的文化知识,让她更加喜爱足球这项运动。
课堂上的生动讲解,引得学生们跃跃欲试。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操场上开展足球活动。定点射门、穿越障碍、传球接力……球场上,学生们尽情奔跑,享受足球带来的乐趣。
“我原来是球都踢不稳的‘菜鸟’,现在是球队队长啦!每次比赛,我都能和队友配合好,遇上强劲的对手,也能冷静应对。”六年级学生马铭骏说,足球不仅能让他练就强健的体魄,更教会他如何与团队合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放弃、不妥协。
郭思宜介绍,学校落实“班班有足球课,人人能踢足球”的目标,在班级联赛中采取“指定球员+抽签选员”的组队模式,让足球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必修课,真正实现足球活动全员覆盖。该校还推出了多学科联合设计的足球基础文化课、足球兴趣星探课、足球普及踩场课等多元特色课程,“我们会带领学生走进专业体育场馆,探访足球文化地标,引导学生参与足球互动、了解足球知识,使足球成为一种校园时尚。”
很多学校都将足球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在清华附中上庄学校,多学科联合开展足球文化活动:美术学科开展了班级队旗设计大赛、AI(人工智能)智能画笔足球运动员瞬间创作比赛等,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英语学科邀请学生撰写各国足球队的传奇故事,并制作图文海报进行展示;语文学科开展了足球主题征文、足球摄影征集评选等活动。
市教委介绍,此次主题月旨在推动“体育八条”“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措施落地见效,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活动期间,本市共组织中小学开展“班超”联赛3.7万余场次,吸引43万余人次参与;1.8万余个班级开展了足球主题班队会;举办足球啦啦操展示3.3万余次、足球技能挑战赛19.2万人次;组织足球亲子活动329场,全方位营造阳光健康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