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RVICE PHONE
13988889999发布时间:2025-10-04 15:28:40 点击量:
赣超联赛,江西城市足球,赣超赛程,赣超比分,赣超球队,赣超直播從春末到初秋,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常規賽於9月27日落幕,並將於今天開啟更為白熱化的淘汰賽。常規賽期間,141個日夜熱力激蕩,這場由外賣員、空調維修工、銀行客戶經理、高中生等組隊的“草根”賽事成為全民狂歡的足球盛宴,累計吸引超過211萬名現場觀眾,場均觀賽人數達2.7萬。“蘇超”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普通人的拼搏精神,更讓我們見証了無數球迷作為“第12人”的熾熱情懷。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帶著鋒芒又飽含溫度的口號,道出了“蘇超”燃情又溫情的看點。足球運動與城市榮耀緊密相連,喚起人們強烈的集體認同與內心歸屬。各地球迷如同擰成一股繩,每個個體都在盡己所能注入能量。“以前需要‘招兵買馬’,現在大家奮勇報名。”蘇州市足協秘書長、球迷協會總負責人蔣曉平說,“蘇超”常規賽期間不斷有新成員涌入,設計旗幟海報,譜寫排練戰歌,統籌現場活動,都是自願參加,但大家積極性始終高昂。“每一次的跨城‘遠征’,即便喊到嗓子嘶啞,球迷們依然堅持跟唱每一首歌曲。”他很感動,“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熱愛。”
“輸球沒人罵”,讓“蘇超”賽場彌漫著別樣的溫情。常州球迷吳小茹最難忘的,是那個“主場失利”的夜晚——常州憾負與南京的雨中激戰,好多人意難平,但終場哨響,看台上響起的卻是“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的激昂旋律,無數球迷留下來與球員真情互動。那一刻吳小茹熱淚盈眶:這片賽場,掌聲留給了拼搏者,淚水總是為堅持者長流。
在“蘇超”的綠茵場上,沒有預設劇本,唯有真情“告白”。看台上,球迷們自發演繹本土文化:徐州球迷高舉漢畫像石紋飾的戰旗,鹽城方陣戴麋鹿頭套合影打卡,蘇州助威團身著蘇繡圍巾合唱吳語隊歌。“蘇超”開賽前7天,鎮江夢溪藍耀球迷會的鐵杆球迷蔣歌不幸離世。為完成他未竟的心願,球迷會始終為他保留座位,他的球衣隨隊走遍每一個客場。“‘蔣小歌’,這是為你而戰!”伴隨真摯的呼喚,足球成為了一座城市血脈相連的情感紐帶。
帶著溫度的球迷故事,讓江蘇城市的“朋友圈”內涵不斷延展。每個比賽日都滿載著歡歌和期待,跨城觀賽的熱鬧場景,促進了文化傳遞,也為賽事增添了人文溫度。
“賽場是對手,場外是朋友”,8月30日,宿遷奧體中心上演暖心一幕。來自淮安和宿遷的球迷熱情相聚,先是互換球迷圍巾,隨后又互贈精心准備的家鄉特產,“歡迎淮安!”“謝謝宿遷!”歡呼聲響徹全場。宿遷霸王球迷會會長李任感慨道:“我們從2012年就在南京奧體一起看球,十多年來並肩作戰,球場上的對抗從不會影響這份珍貴情誼。”9月7日,蘇州主場與鹽城的比賽中,盡管主隊2比3惜敗,但終場哨響后蘇州球迷並未沮喪離場,而是集體起立為客隊鼓掌致意,讓競技的激情與真摯的友情和諧共存。
跨越地域的情誼在“蘇超”賽場延伸。8月16日無錫主場對陣徐州,徐州十二人球迷協會與25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的藏族學生共同觀戰,藏語“赫日希”(意為“加油”)與漢語助威聲熱烈交織。為了這群來江蘇參加研學活動的孩子,徐州球迷早早准備了書包、球迷服等禮物,孩子們則回贈了象征祝福的潔白哈達。“不同的語言在同一個心跳中找到了共鳴。”球迷會長陳冠宇說,這一刻仿佛看到徐州與興海在對口幫扶道路上攜手共進的身影。
因為“蘇超”,江西球迷張濤徹底迷上了江蘇。“從最初的‘友誼第十四’,到后來火爆全網的‘阿淮你睡了嗎’互動梗,我在‘蘇超’的直播賽場裡著了迷。”令他動情的,不僅是江蘇各地的人文風情,更是“十三太保”的團結和包容——球迷彼此支持、城市互相激勵,這種共同進取的激情,正是“蘇超”最動人的魅力。
因為“蘇超”,越來越多平日裡對足球所知甚少的普通人開始關注這項運動。快樂的意義、拼搏的價值,一種共鳴在更多的心靈不斷發酵、生長。
“來到‘蘇超’,就沒有不瘋的!”熱愛生活的每一個人,都在這裡找到前所未有的體驗。連雲港“寶媽”徐慧,從沒想過毫無交集的足球會帶來人生一場意外“覺醒”。自從觀戰鎮江隊對戰連雲港隊后,她成了“蘇超”的忠實粉絲,主隊相關的賽事一場沒落下。平日圍著孩子轉,這個夏天主動穿上球衣、化上美妝,冒著酷暑來到室外球場,找回久違的激情和自我表達的暢快。“‘蘇超’和我們,都會越來越好!”在熱浪中放聲吶喊、自發組織應援、投身志願服務……“蘇超”球迷,演繹著自我蛻變的精彩故事。
“蘇超”帶給孩子們的,遠不止一場比賽。在現場看台上,隨處可見穿著球衣的小球迷,一張張小臉歡欣激動,仿佛與場上的球員們並肩作戰。“我長大了以后也要去踢球”,童言稚語成了共同心聲。“‘蘇超’讓孩子們重新認識了體育。” 淮安盱眙中學的體育教師姚佳深有感觸,“他們在這裡學到了奔跑追逐的過程同樣有意義,遠比分數更能照亮他們的成長之路。”
這樣的熱度,南通飛翔足球俱樂部創始人曹翔感受尤為线人,願意上場試一試、踢一踢的孩子越來越多。”8月的烈日下,一群八九歲的小球員在俱樂部訓練場揮汗如雨,場邊的家長同樣專注。家長們說,有了“蘇超”,孩子練起球來更起勁,和家人一起看比賽也成了溫馨的周末約定。是一次爆發,更是一次播種,“蘇超”更新了對足球的理解與期望。當夢想破土發芽,看台上的“幼苗”,也終將成為場上“森林”。(吳雨陽)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