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PHONE

13988889999
jxzuqiu 江西足球
你的位置: 首页 > 江西足球
赣超联赛官网_江西省城市足球顶级赛事赛程表+直播+积分榜一站掌握!九江文史 赣超再启航:九江足球百年征战史

发布时间:2025-07-20 14:54:32  点击量:

  赣超联赛,江西城市足球,赣超赛程,赣超比分,赣超球队,赣超直播本文首发于2025年6月8日《九江日报·长江周刊》总第1035期,因原文较长,超过头版版面要求(5000字),故编辑进行了适当删改,以下为7000字原文。

  2025年7月,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赣超)在赣鄱大地擂响战鼓。“赣超”的口号是:“以球之名,为城而战!”它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一场城市精神的较量,是每一支参赛球队肩负的责任与荣誉。

  而对九江而言,这样的责任与荣誉从不陌生。这座城市的绿茵故事,早已跨越百年。从清末教会学校的操场足球,到民国初年横扫华中赛场,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叱咤赣省球坛,直至九江联盛二十余年征战职业联赛,每一个阶段都书写着属于九江的荣耀与热血。

  十九世纪中叶,现代足球在英国诞生。这项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很快便随着大英帝国的商船和兵舰,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在清末的,足球这一“舶来”运动,首先在各地租界登陆,再逐渐向内陆传播。“足球”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当时被列为上海商会学堂秋季运动项目。至1908年,上海、厦门等租界城市已普遍开展了足球比赛。

  江西足球同样发端于长江流域最早开埠的城市——九江。将足球运动带到九江的,正是常年在各租界城市游弋的英国混合舰队。按照当时的海军规定,英国水兵每逢周二、周五可上岸休息娱乐,在俱乐部里喝酒打牌终究单调,体育活动便成为他们的重要需求。

  作为一项大型体育运动,足球需要开阔、平整的场地,这在租界区内显然难以满足。能够提供运动场地并接纳外国水兵的场所,只有教会学校。九江是江西最早开展西式教育并兴办教会学校的城市。同文书院(今同文中学)和圣约翰中学,是江西最早的教会学校。这些学校建校之初,便引入西方体育教育理念,开设体操、田径运动,并建设了九江最早的体育场地。

  英国水兵们常来同文书院租场地踢球,自然引来了中国师生好奇的围观。看得多了,便有人跃跃欲试,于是有留美归来的中国教师带领同学们学习踢球,组织起江西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起初,他们向英国水兵借用足球。随着运动兴起,九江一些书店便从上海运来足球出售。

  九江的教会学校普遍支持足球运动,将足球比赛作为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团队协作的重要项目,更是扩大教会影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1906年,升格为南伟烈大学的同文书院,正式将足球列入体育教学课程。此后,学校还特意聘请了从美国毕业的体育专业教师来校执教,教授现代足球技战术,组织队,开展了科学系统、严格规范的训练,并特别注重体能素质的强化,使得同文的足球竞技水平迅速提升。

  在教会学校足球运动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公办学校的现代体育运动发展却长期受到限制。1919年,各校废除兵操(军事训练项目),足球运动才开始在公立学校以及九江社会各界逐步推广,并沿着长江与南浔铁路,从租界传播至周边县区,从九江传入南昌,再逐渐蔓延至江西全省。

  随着民国初年足球运动的普及,九江足球队伍参加比赛的类型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参与人员也日益增多。据民国著名报刊《申报》1917年4月17日“芜湖快信”报道:“九江圣雅各学校及安庆圣保罗学校学生共四十余人,十二日乘江永轮来芜与此间狮子山圣雅各学校生比赛足球及各项运动。”报道中的“圣雅各”应为“圣约翰”,即1916年建立的九江圣约翰中学(今柴桑区一中前身)。圣约翰中学与安庆、芜湖的两所学校,同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所办。这场比赛是教会学校之间的跨省友谊赛,也是江西省足球史上第一场有明确记载的足球比赛。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九江各所教会中学和省立中学均建有足球场。市内各校之间、跨省教会学校之间、学生足球队与英国水兵之间,以及九江与南昌之间的足球比赛频次愈发密集。

  当时的同文中学(注:1917年南伟烈大学停办,1929年改名为同文中学)代表着江西足球的最高水平。1920年11月,该校球队赴省会南昌,与南昌青年会、南昌工业学校、南昌第一中学进行三场比赛,结果为两胜一负(亦有说法是三连胜)。这是江西省足球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跨市比赛。

  几乎形成固定赛事的是同文中学与英国水兵之间的比赛。每逢周二、周五,英国水兵上岸休整的日子,便成了九江市的“比赛日”。随着同文中学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双方战绩也由最初的互有胜负,逐渐转为同文胜多负少。

  在一次与代表英国长江舰队最高水平的英国水兵蟋蟀队的比赛中,同文中学以七比〇大胜,学生队全面压倒了“老师”。在此后的多次跨省教会学校友谊赛中,同文队亦屡屡战胜来访的兄弟院校球队,自此,九江足球称雄赣省。

  足球不仅是赛场上的竞技,更是球迷群体、商业运作以及城市历史底蕴的综合体现。当足球运动蓬勃发展时,它必然增强市民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球员和观众提供强烈的情感宣泄出口,甚至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九江的足球文化日益普及与成熟,从业余玩乐逐渐向部分商业化方向演进。九江市区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书店,专门从上海采购足球销售至本地。同文中学的比赛场地,外国人租借一次需支付大洋五元,球迷观赛则需购买门票,初期票价为百文一张,后调为大洋一角。比赛裁判由专人担任,颇具职业化雏形。

  九江各支球队,也都有忠实球迷。一场重要比赛,常能吸引大批观众到场助威。此前提到的同文中学与英国水兵蟋蟀队之战,九江各界到场观赛者多达六七千人。比赛结束后,为庆祝同文大胜英国人,扬眉吐气的球迷燃放爆竹,观众将球员抬起,绕学校一周,场面极为热烈。

  这种特有的校园足球文化,也成为九江早期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高级领导人饶漱石,1921年考入同文中学后加入足球队,因一场与外国人比赛发生纠纷,饶漱石组织同学上街,险些被开除,却由此成为领袖,并担任九江第一届学生联合会主席。我党早期优秀领导人方志敏(就读于同文中学)、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就读于九江中学堂,今九江一中前身)等九江近代政治人物,也都曾在求学时积极参与足球运动,既锻炼了体魄,也增强了社会活动能力。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多面性,更不用说足球这种对抗性极强的大型体育项目。一百多年前的九江,已聚集起一批铁杆球迷,他们不会错过任何一场本队比赛。若己方球队取胜,便以水果点心款待球员;若比赛判罚不公,便冲入场内与对方球员大打出手。在他们看来,凡本队落败,必是裁判偏袒所致。

  九江球员之勇猛,球迷之火爆,闻名遐迩,多次因打架斗殴登上全国报纸,甚至载入中国足球运动大事记。其中较为著名者有两起,一次发生在1919年10月,九江第六师范(九江一中和九江师范学校前身)与沙河甲种农林学校(九江农校前身)比赛中,第六师范球队因战成平局,恼羞成怒,将来浔客队痛殴一顿,致多人入院诊治。此事闹得全国皆知,第六师范不得不开除数名参与斗殴学生。有趣的是,百年后两校已合并,成为今天的九江职业大学。

  另一次著名的斗殴发生在1925年。代表九江足球最高水平、号称“江西第一强队”的南伟烈中学足球队,信心满满地前往南昌,参加在江西省公共体育场(今南昌市保育院)举行的首届江西省运动会。在成绩占优的情况下,因球员殴打裁判,被当场取消比赛资格,且全队球员不得进入场地观赛。

  最终,代表南昌足球最高水平的省立一中(今南昌第一中学)预科中学混合队获得冠军。对此,南伟烈极为不满,连续召开数十次会议控诉,甚至向全国各地发出通电,要求公正解决。然而,众所周知,这样的做法注定难有结果。

  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息息相关。城市经济为足球提供坚实基础,足球则提升城市形象,两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现代足球运动在九江扎根并快速成长,得益于开埠后的九江在数十年内稳居江西第一商业城市和长江第二大港口城市的地位,同时依托于九江一批全省最早实施西式教育的学校。

  上世纪三十年代,九江各中学,甚至部分小学已全面普及足球运动,市民足球活动也蓬勃开展。南浔铁路、海关、盐务局、邮政局等相继组建职工足球队,彼此间频繁举办比赛。九江还成立了市队,队长张远西曾担任九江市市长,主持修建大中路、滨江路。张远西是九江首富张谋知的次子,他的妹妹张乐怡嫁给了民国著名政治人物宋子文,张家因此也成为蒋宋两大家族的一支。公子哥张远西酷爱足球,很早就在二马路自家宅院圈出平地,装上简易球门,邀人踢球。

  1930年3月,同文中学足球队以江西省代表队的身份,参加在安庆举办的第四届华中四省运动会,连胜湖北、湖南、安徽队,以不败战绩夺得冠军,成就了九江,也是江西足球历史上最荣耀的一刻。一支中学代表队,能取得如此优异成绩,实属不易。一些外地学子,甚至因此前来同文求学,并以之为荣耀。

  同年4月,同文中学以华中足球冠军的资格,代表江西省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却因技战术不佳,以0比12惨败于广东队。1934年,经过刻苦训练、力图重振雄风的同文队,前往汉口参加第五届华中运动会,又以0比2败于汉口队。1935年,同文中学在江西预选赛中负于南昌队,失去了参加华中运动会足球比赛的资格,江西省也因此改用选拔制,组建省队。1936年,江西省足球队在长沙举行的第六届华中运动会中,负于湖北队,获得亚军,队中有多名球员来自九江光华中学。

  九江足球的衰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逐渐显现。由于国内战争,尤其是蒋介石“围剿”对江西影响巨大,经济快速下滑,九江商贸在1929年达到顶峰后一路走低。随着民国政府收回九江租界、推行教育改革,教会学校改为私立,经济来源大幅减少。以同文中学为例,为确保初高中会考成绩,校方采取退学、转学办法,劝退成绩不达标学生,致使足球队主力队员相继流失,整体实力大减。

  1938年7月,日寇入侵,九江城市经济与文化遭遇断崖式衰落,人口骤减。1945年光复后,这座城市的商业与教育再难恢复昔日辉煌。1947年后,城市经济一片萧条,足球运动虽未中断,但与昔日辉煌相比,已是天上地下。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九江正式组建市足球队,各大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业余足球队。时任市领导冯国安、市工会主席王泽民及一批南下干部身体力行参与足球运动,常在节假日组织比赛,有力推动了全市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

  随着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江西省的足球友谊赛、义赛等活动日趋活跃,其中以九江、赣州两地最为突出。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业余足球赛事不断。1954年,中南区四项球类对抗赛在江西举行。由九江、南昌、赣州三地运动员组成的江西足球代表队经两周集训后参赛,最终获得第三名。

  1955年2月,九江足球队参加南昌三市足球对抗赛(南昌、九江、赣州),荣获亚军。同年7月,广西、湖北、江西三省足球赛在九江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九江首次承办省级以上足球赛事。

  1959年,兴中纺织厂(九棉一厂前身)联合武装部组建民兵足球代表队,赴湖北、安徽、湖南三省交流比赛,先后战胜七支城市职工足球队,最终与湖南队战平,获得各方好评。同年,九江少年足球队在全省少年足球锦标赛中夺冠。

  1964年7月,第三届全省运动会在南昌举行。九江专区足球队获得季军,冠亚军分别由南昌市队和赣州专区队夺得。

  期间,九江足球运动一度中断。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群众体育活动的恢复,九江足球很快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鼎盛时期,全市共有职工足球队43支、学校足球队23支、女子足球队9支,全年赛事不断,观众热情高涨,对外比赛成绩优异。

  1972年,国家体委主任王猛来浔视察体育工作,在九江二中现场观摩足球比赛,对九江足球运动的发展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上世纪70年代江西省足球队合影 照片提供:杨秋山(前江西足球队主力队员)

  1973年,九江少儿体校正式成立,下设3个足球班。在省体委派驻专职教练的指导下,少儿足球运动蓬勃发展,九江逐步成为全省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持续向省队输送优秀球员。江西足球之乡的美誉,正是始于这一时期。

  1974年5月,九江首次承办全国青年足球联赛分区赛并组队参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九江足球队首次亮相全国性赛事,最终取得2胜3平4负的战绩。同年,在江西省第四届运动会上,九江地区足球队勇夺冠军。

  1977年全国足球联赛江西队名单(蓝色划出的为九江籍球员) 图源:CFA足球大数据

  1977年4月至5月,全国足球联赛第一阶段比赛在九江举行,创下九江承办足球赛事的最高规格纪录。本次赛事九江分赛区共有9支队伍参赛,经过20天角逐,江西队获得第四名。整个七八十年代,九江还先后承办了1979年和1987年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分区赛等一些全国比赛。

  据老运动员和老球迷回忆,当时九江足球水平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省队队员中九江籍球员占比近半。根据笔者查证的1977年江西队20人参赛名单,经核实确认,杨秋山、曹童森、严建敏、王耀明、刘建明、夏守国、姜自刚、华、李玖林等9人为九江籍球员,其中5人位列首发阵容。

  九江深厚的足球文化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现象:其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昌各高校新生入学时,院系足球队最关注新生中九江籍学生的数量,因其比例直接影响球队实力排名;其二,江西球迷普遍认同,观赛时若能坐在九江球迷身旁,便可听到最专业的赛事点评,其足球素养之高超令人叹服。

  这种足球热情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延续至今。即便到了八九十年代,九江球迷仍保持随队远征南昌的传统,常常包下两三节火车车厢助威。球队获胜则凯旋而归,若失利则打回来,反正九江人不能输。。不过客观而言,在九江与南昌的百年对抗中,省会球队胜率更高。但在九江铁杆球迷眼中,失利从来无关实力,必是裁判不公所致。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奥运战略的实施,江西省按照缩短战线年撤销足球项目编制,解散省男子足球队。此后十余年间,江西足球陷入低谷,九江球迷只能通过电视观看其他地区的比赛。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恰逢江西经济发展滞缓,九江工业与商业同样面临困境,人才外流严重。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足球运动自然难以获得发展所需的养分。

  然而,传承百年的足球血脉虽暂时沉寂,却从未断绝。世纪之交,随着江西经济全面复苏,九江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足球运动也迎来转机。1999年,曾担任1977年全国足球联赛江西队队长的九江籍球员曹童森,出任新成立的江西省足球管理中心主任,标志着江西足球开启复兴之路。

  在政策引导下,江西各地业余足球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2年,在九江联盛集团董事长严永敏的支持下,由被外地俱乐部弃用的江西籍球员组成的九江联盛业余足球队宣告成立。2008年,九江联盛业余足球俱乐部正式注册。这支球队在2009年首次参加全国足球业余联赛即获得第五名,2011年更夺得亚军并成功晋级职业联赛。2012年球队更名为江西联盛足球俱乐部,将训练基地设在九江,主场轮流安排在九江和南昌两地。2014年,球队勇夺中国足球乙级联赛冠军,实现冲甲目标。

  升入甲级联赛的首个赛季,联盛队便遭遇降级。此后数年,球队成绩很不理想,主场先后迁至江西奥体中心和瑞昌市体育公园,九江籍球员比例逐渐减少。2019年球队重返中甲,2021年根据中国足协名称中性化要求更名为江西北大门足球俱乐部。2023年再次更名江西庐山足球俱乐部,虽经历降级与递补重返的波折,但始终坚守江西本土。

  二十余年来,从联盛到北大门再到庐山,这支职业球队虽未取得耀眼战绩,却创下江西职业足球的多项纪录:存活时间最长、唯一未外迁至他省的本土职业俱乐部、2025赛季中乙联赛中运营历史最悠久的球队。在江西经济水平和足球商业化程度有限的背景下,在全国足球文化整体式微的环境中,这支球队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九江百年足球精神的当代延续,更承载着几代江西球迷的热切期盼。

  2020年11月21日,江西联盛队球员刘禹辰庆祝球队保级成功 图源:新华网

  本文付梓之际(7月20日),赣超第二轮的战鼓已在南昌八一体育场擂响。首轮轮空的九江队,将与东道主南昌队展开激烈角逐。这场19:30开球的焦点之战,既是新赛季赣超第一阶段的巅峰对决,更是九江足球百年征战史上的又一次庄严亮相。

  今天,将有无数九江球迷循着祖辈的足迹,或乘坐城际列车、大巴,或自驾奔赴南昌;而在手机、电脑和电视屏幕前,更有万千两城的市民通过直播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绿茵对线年前,同文学校的师生们便是乘坐南浔铁路的列车,前往南昌开启江西第一场足球双城之战。一百多年来,九江与南昌的足球对决,总是牵动着两地人民的炽热情怀。

  赣超的启幕,不仅让九江重返江西足球的舞台中央,更激活了这座城市沉睡已久的足球基因。今夜,在南昌绿茵场上滚动的足球,承载的正是这百余年未曾中断的热血传承;今夜,当终场哨声响起,无论胜负如何,都将续写这部始于长江之滨的足球传奇。

地址:赣超联赛官网永久网址【363050.com】  电话:020-66889888 手机: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2-2025 赣超联赛官网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